close

剛剛上網看了一下新聞,發現Yahoo新聞裡有一個網友看完該篇新聞後可以發表簡單心情感想的功能。因為剛好在看三星平板與蘋果大戰的新聞,所以就好奇的點了一下網友對該相關新聞的反應。很有趣的是,大概都是"高興"的心情以壓倒性的比例居多。

為此我還特地看了其他新聞,例如微軟的新廣告工具之類的,結果網友的反應是"新奇"、"實用"、"高興"等等有不同比例。

真是滿有趣的,台灣真的反韓情緒很高張。

以上是9/6的感想。然後,今天是9/20。距離上一段感想,已經過了2周。現在人在越南的飯店裡,再來更新這篇文章。

過完八月,我就在這家公司滿半年了。這六個月來,大概只有最近這1.5個月對公司的認同感比較高一點。也就是說,最初的4.5個月裡面,常常都鬧情緒想離職。大概提了辭職至少有3次了吧,每次都被留下。在第2次提辭職時,我的主管跟我好說歹說,終於把我留下來,因為他說的好像他也很痛苦可是他一定要忍,忍下來在這裡待下來,要看清楚為什麼這家公司在全球這麼強。我很意外老闆竟然是以談心的方式跟我談,因為他平常老是張撲克臉,距離很是遙遠。我因此留下,在沒有任何薪水加強的條件下,還是留下了。因為我覺得當時我這個老闆講的沒錯,既然入了寶山,豈可空手而回?我也想知道為什麼它這麼強。可是老闆跟我談完心沒有多久,大約一個月吧,他就走了。呃......

我一進這家公司,我就聽部門同事說過,老闆不見得你比長壽。意思是說,在這家公司這個部門,老闆常常很短命,主管不停的換,下面的員工反而安穩如泰山。果然沒錯,這位與我談心的老闆,只有5個月就掰掰了。然後現在是第二任老闆,不知道會多久,聽說外面也開了賭盤,說不會超過6個月~唉~

然後也在這第二任老闆上任一周的同時,我也確定了別家公司的Offer。FMCG產業,多麼亮晶晶的招牌,我當時很是嚮往。可是經過多方打聽與好幾番掙扎,以及算命老師的一句話,我又放棄了FMCG產業的機會,還是留了下來。要知道,IT業要轉FMCG業有多不容易?而FMCG業要轉IT業又有多受歡迎?我這番決定可是相當痛苦。因為這第二任老闆Promise我可以全權負責NB New Business的業務開發與規劃。

不是我沒有團隊合作的能力,也不是我願意當獨行俠。一個人全權負責新產品新事業新通路的開發與規劃,不是誰都可以做得來,也不是誰都可以承擔得起的壓力與責任。那我幹嘛接下這擔子?因為我不喜歡跟人家一起吃大鍋飯,說穿了是我不喜歡煮大鍋飯給大家吃。業績都我在扛、生火洗米煮飯都我在大滴小滴汗,飯煮熟了每個人都好整以暇談笑風生吃我的飯,我可不是白癡更不是傻子,我為什麼要白白地幫別人,為什麼別人的飯碗全靠我一個人?我寧可自己獨立負責,再高的業績我都可以承受,我也願意挑戰,只要給我足夠的空間讓我操作。所以老闆說服了總經理,調整了組織規劃,所以我又一次在沒有任何薪水加強的條件下,留下來了。

可是這次留下來,我自己都感覺自己變了。第一,每天不遲到,永遠比別人早上班,比別人晚下班。第二,對公司的品牌與產品認同度漸漸高了,不再覺得自己所負責的產品是爛貨,開始覺得產品很有賣點,價格雖然高很多,但是也可以學習怎麼操作經營Premium Prodcut。因為,只要有資源,誰都可以殺價競爭。只要有資源,誰都可以把量做出來。只要有資源,不必是你,其他人都可以在通路橫著走,你的價值如何彰顯?

不知道是被洗腦了,還是我真的虛心學習這家公司的文化,接受這家公司對於員工對於市場的規劃。

前一陣子,公司針對業務人員進行大規模的教育訓練課程。也許是心態改變了,我發覺這課程很有趣很實用也很有價值。我的興趣一直以來都在Retail市場,也一直都只對業務工作有興趣。公司這一系列的課程,就是針對B2C,也是針對業務做的相關訓練。只要能學到東西,對我來說,就認為值得。我開始覺得,也許這寶山的面紗,我已經開始略知一二。就算訓練課程結束的後續,一樣有煩人又繁瑣的線上課程要完成,我還是覺得甘之如飴。相反地,我的小主管因為心態沒改變,也許還更加強了Anti的心理,所以覺得這些課程都是紙上談兵。其實真的很可惜,這套理論如果好好學到精通,我相信不論是哪家公司哪種產品的Retail市場,都會很受用的。我慶幸我當初留了下來,所以學到了一點皮毛。

然後,就是今天人在越南的我,被要求要來進行更進階的業務訓練課程。

以前的日商公司,會花大錢幫員工上卡內基。現在的韓商公司,也花大錢向FMCG產業取經,幫員工加強專業訓練。兩者都很好,可是我覺得我在韓商學到的東西,比卡內基實用好幾百倍。現在的韓商公司,要求的比以前的日商公司更鉅細靡遺。以前日商的總經理常常嘴上講的一句話:Back to Basic。這句話在現在的韓商公司裡,完全的被貫徹始終。前同事Steven要離開韓商時,說了我當時覺得很震撼而現在瞭解了的一句話。我問他都已經撐下來2年了,為什麼現在要走?他說他已經學到了這家公司的精華,就是通路管理的那一套。當時尚未接觸到這套架構,所以令我感覺好奇,現在我了解了。的確,這家韓商的Know-How,這套架構應是其中之一吧。

八月中左右,又有另一件事讓我感到相當震撼。

NB商品說要進入台灣市場已經喊了三年,今年終於要上市了。可是韓國HQ那邊的窗口非常混非常誇張,不做事就罷了,還會對地區分公司的PM做言語上的性騷擾。很多事情一拖再拖,已經延誤了2-3個月,眼看上市時間越來越近,大家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,但是HQ窗口不動就是不動,誰也莫可奈何。

某次NB例行會議中,總經理一坐下就問了台灣的NB PM,HQ那邊發過來的信怎麼回事云云。台灣NB PM終於受不了連月來的進度Delay造成的龐大壓力,所以一股腦的把HQ窗口的問題與狀況一次發洩性的全部講完,只見這位台灣分公司的韓國總經理保持一貫微笑,Said: Let's start the meeting. 我原以為韓國人總經理大概又是包庇吧,只是摸摸台灣員工的頭而已。會議結束後,我們吃個中飯回公司,PM被駐在員叫去告知,HQ窗口被換掉了,因為台灣總經理一句話要換窗口就被喀擦掉了。

好震撼。我沒有見過外商的地區分公司可以動到HQ人事的。That's one of reason why this company so strong today.

韓國人若真的要Do something, 他們是拼盡全力的。 

以上是9/20的感想。現在是9/21了,越南課程結束,明天就要回台灣了。心情輕鬆兼晚上在飯店閒閒沒事,再來更新一下部落格。

這幾天在越南,跟其他部門同事一起行動,所以對其他部門的狀況也多了一些了解。不必多說,手機部門當然是最紅的,業績大獲利多,通路狀況問題少。電視部門是第二紅的,業績大但獲利不多,通路狀況問題也不在少數。然後是數位相機部門,業績不大今年看起來終於可以開始獲利,通路狀況也不是多麼順利。最差的當然就是我所屬的這個部門了,業績小拼命賠錢,通路問題一大堆!平心而論,我真的覺得這家韓商品牌的商品不差,為什麼只有手機部門可以一帆風順,我自己覺得是台灣競爭市場的關係。

手機市場,Top Player是芬蘭商Nokia/美商Apple/SonyErricson(這家應該不算日商吧?)。雖有台灣品牌HTC,但以市占率來看還威脅不了前三名的地位。我們公司的產品不錯,加上策略正確往Smart Phone發展,且Top Player沒有台灣自有品牌,所以用機海戰術 or 低價搶攻 or 綁緊通路,其實要成功不難。電視市場,Top Player 是Sony(日商)/LG(韓商)/CHIMEI(台商),我們公司的產品雖然外型漂亮、功能齊備、面板品質優質,但是永遠賣最高價,加上挖了一大堆Sony的員工效力,難免會引起Sony原有員工與經銷通路的反彈。數位相機市場,Top Player全部是日商Sony/Canon/Nikon/Panasonic.....,即使是我自己,選擇數位相機品牌時,也從來不可能考慮非日本品牌以外的商品,這是很難扭轉與改變的消費心態。然後是Monitor市場,Top Player全部是台商ASUS/Acer/CHIMEI,我們的商品品質優良大家知道,但是賣最高價大家也知道。賣最高價卻不是提供最高毛利,如何獲得通路商的認同與支援?更別提Printer市場,HP囊括55%以上市場,剩下的45%就是EPSON占了15%, FujiXerox也占了15%,剩下的就是我們家,跟Brother撿剩下的吃.......。我應該更在意的是NB市場,競爭更激烈了。整體市占最高的Acer/ASUS就吃掉70%市場。Apple與Sony盤據高階筆電市場,地位穩固不搖。這接下來,到底我們公司產品可以殺出甚麼樣的血路,我自己也很期待。

這家韓商品牌在台灣面臨到的最大問題,就是台灣民眾的反韓心態。韓國人曾經這樣批評過台灣人,他們說台灣人沒有羞恥心,日本人曾經殖民過台灣,把台灣人當砲灰送上戰場第一線叫台灣人送死,現在台灣人還老是懷念日本殖民時代,簡直莫名其妙。想想,是挺有道理的。我雖然待過日商,也覺得日本的很多方面都很不錯,但是我的確沒有忘記過日本民族本性的殘忍與貪婪與虛偽。這次來越南,電視部門的老闆看到越南咖啡館賣印著拿破崙肖像的馬克杯,立刻買了一個。問他為什麼買,他回得很妙。他說:我要拿回去給韓國人看,告訴韓國人不要再說台灣人沒有羞恥心,你看看越南人也一樣,拿破崙也殖民過越南,到現在越南人還是懷念拿破崙!

只要有日本品牌,台灣人永遠優先選擇日本品牌的商品(Like TV/DSC/Printer)。如果沒有日本品牌,台灣人就會選自己台灣品牌的商品(Like Monitor/NB)。

韓國人很清楚IT商品在台灣市場會面臨甚麼樣的困境,但是他們也知道不能放棄台灣。畢竟,台灣是個全球重要代工大國,所有最新的IT科技與業界規格標準,台灣永遠領先其他所有市場。雖然市場量能不大,但是只要商品在台灣市場能夠成功,也就更容易在其他市場取得勝利。這是以前日商的邏輯,沒想到韓國人也這麼想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yl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